北京市儿童成人慢性病防治中心 Beijing Children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

旧版网站

当前位置:首页 / 健康热点

“挤眉弄眼”为哪般?
2017/05/26 1166次

4岁的王鑫宇(化名)是一个聪明、活泼、可爱的孩子,在幼儿园里深受老师喜爱。在一次排练节目中,小鑫宇被安排饰演孙悟空的角色,由于角色的需要眨眼次数较多,所以那段时间里他天天练眨眼。后来节目结束了,可他的眨眼却没有结束而成了一种习惯。更令人担心的是,除了眨眼外,慢慢的又出现了耸肩、摸鼻子、鼓肚子和单足跳跃的动作。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,两个星期以后,小鑫宇嗓子里开始发出狼一样的吼叫声,并且经常顺口溜出一些难听的污言秽语。即使见了老师之后也会在一句“老师好”的问候之后再恶狠狠的骂上一句,让人苦笑不得。由于这些恼人的症状的出现,周围的小朋友都把他当作怪物而对他避之唯恐不及,并常被一些不知情而又不甘挨骂的孩子打的鼻青脸肿,最后他不得不中止了学业。

小鑫宇后来经过专家诊断为“抽动障碍”。那么抽动障碍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问题呢?

抽动障碍(Tic disorders)俗称抽动症,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,以不自主的、反复的、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/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。抽动障碍是儿童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。目前报道:约5%-20%的学龄儿童曾有短暂性抽动障碍病史,慢性抽动障碍在儿童少年期的患病率为1%-2%,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患病率为0.1%-0.5%。抽动障碍男孩更多见。

如果孩子有上述抽动障碍的某些表现,或情绪行为与他自己以往、与别的孩子相比有明显不同,不符合他自己的年龄特点和受教育水平,就应及时到正规大医院检查。由于抽动障碍的某些症状最初不容易被判别,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在眼科、耳鼻喉科等来回转悠,病情不见好转或收效甚微。对此,专家提醒:在五官科等查不出毛病,应尽快带孩子到精神科就医,以防贻误最佳治疗时机。

如果能及早发现、尽早调整患儿的心理状态,大部分症状较轻者能可自行缓解。症状严重者,需要进行精神治疗和药物控制。有些发病年龄较早的抽动障碍患儿预后较差,可导致行为问题和人格缺陷。

抽动症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和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治疗,教育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抽动障碍患儿及其家属是非常有益的。